何真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所属:学会新闻 日期:2016-08-04 点击次数:341 次
服务中心 求真务实
努力开创“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局面
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何真
(2016年7月27日)
同志们:
我代表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向大家报告“十二五”期间我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工作情况,对“十三五”时期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纲要办的大力指导下,我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称《科学素质纲要》)和《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良好成效。据中国科协、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15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91%,超过全国6.20%的平均水平,较2010年的3.29%提高了近110%,位居全国第六,超额完成了我省“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为我省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健全纲要实施工作机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力度。2011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 2015年)》(粤府办﹝2011﹞88号),明确我省“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2013年7月,省政府与中国科协签订了《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2013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意见》(粤发﹝2013﹞2号),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机制,支持科协组织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经省政府同意,2013年底至2014年初,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对全省各地级以上市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进行中期评估,对评估结果在全省进行了通报,推动各地全面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广州、汕头、惠州、东莞、中山、江门、韶关、河源、梅州、汕尾、潮州、阳江、茂名、肇庆、云浮等15个市以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广州、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梅州、肇庆等市将科学素质工作列入本地“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新型城市化建设规划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广州、东莞两市还专门出台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意见。越秀区等19个县(市、区)、镇通过创建2016-2020年度全国(省)科普示范县(市、区)、镇,将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持续增加对科学素质工作的投入,将科普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广州市明确到2018年全市人均科普经费要达到12元标准。东莞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深圳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开展社会科普工作。汕头、惠州、河源、梅州、湛江、肇庆等市设立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专项经费。全省科普示范县(市、区)单位的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5元以上的标准。我省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格局。
二是各级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构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经省政府同意,2009年4月成立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以下称“省纲要办”),2015年成员单位扩展为23个部门,包括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卫生计生委、省林业厅、省安监局、省环保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公安消防总队、省科学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农科院。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建立了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工作办公室或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实施工作机构。各级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机构及其成员单位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强化制度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二)围绕主题,广泛开展社会性科普活动
一是广泛组织开展全省性主题科普活动。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坚持服务中心、服务民生的主线,广泛组织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周、科普日和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等群众性主题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台、报纸、互联网、科技馆等阵地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开展“中国科技馆”全省巡展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正能量,让社会公众及时分享科学技术发展成果,体验科学魅力,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文明、崇尚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二是大力开展民生科普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民生和社会热点,针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社会热点问题,充分整合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公共服务。省卫计委开展全省健康知识进万家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增强群众对埃博拉出血热、手足口病、登革热等疾病的科学防治知识,引导公众健康生活、科学就医。省农业部门开展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及安全监管宣讲活动,省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开展“全省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省宣传、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月”活动,省林业部门举办“送林业科技下乡暨林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活动”, 省气象部门组织“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省地震部门开展“平安中国”和“5.12防灾减灾日”等防震减灾活动,省公安消防部门在全省举办“119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佛山、汕头等市组织“科普一日游”便民活动,等等,引导公众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应对和处理发生在身边的问题。
(三)求真务实,深入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一是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绩。各级教育、科协、科技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建立了137所“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带动各地建立本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1000多所,示范推动全省中小学校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取得了科学教育普及化、内容课程化、组织社团化、保障制度化的良好效果,学生参与率平均达到82%以上。省教育厅、省科协依托中山大学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同志的高度评价。依托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举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选拔优秀中学生参与大学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各级教育、科协、科技、知识产权、团委、环境保护等部门,坚持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五学科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能力挑战赛及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大中专学生科技学术节、环保科技创意大赛以及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节、科学家科普报告巡讲等活动,每年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青少年学生超过800万人次,我省青少年在全国性、国际性科技竞赛中取得的成绩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广州市组织实施“千师万苗”工程,由13位院士、1200名专家组成导师团,指导13000名青少年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山市举办青少年科普周活动,全市100多所学校、5万多名青少年参加。佛山、东莞、珠海、江门、惠州、茂名等市组织老科学家百场科普报告巡讲活动,参加的中小学校超过1000所。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覆盖面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二是农村群众科学素质稳步提升。2015年我省农村群众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2.40%,高于全国1.70%的总体水平。各级科协、财政部门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十二五”期间全省安排奖补资金439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奖补资金2340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1100万元,市级财政奖补资金955万元。表彰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和个人275个(人),带动41.5万农户提升专业技能、依靠科技创业致富,进一步强化计划在提升农村群众科学素质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各级宣传、科协、科技、卫计、农业、妇联、团委、地震、气象、公安消防、农科等部门加强协作,坚持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业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网络竞赛”、“巾帼农业科技服务”、“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地震安全农居建设服务”、“千乡万村科普惠农行动”等科普惠民行动,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农村专业人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群众提高科学素质。“十二五”期间,全省科协系统组织“三下乡”、“千会服务千村”行动和“暑期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超过5000场次,受益群众1000多万人次。阳江市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全市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本掌握2-3门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湛江市“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村劳动力130万人次,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360多万人次。
三是深入推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工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信、知识产权、质监等部门积极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各级工会组织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和千万职工大培训行动、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等活动。在城乡妇女中实施“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广州市实施“百万职工素质大提升计划”,设立了77个远程学历教育专业和222个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各地、各有关部门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区科普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电子显示屏、数字科普视窗等基础设施,不断创新科学宣传教育手段,健全和发展基层科普组织队伍,深入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301个,地方建立各级科普示范社区1500多个。“十二五”期间,我省被中国科协、财政部命名表彰的“全国科普示范社区”132个、获奖补资金2640万元,表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东莞、佛山等市加大对本级科普社区的支持力度,各级科普示范社区在促进城镇劳动者提升科学素质中发挥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科协系统在“十二五”期间举办社区科普活动19000多场次、受众650万人次,覆盖4808个社区;全省65%以上的街道建立科普协会,有2500多个社区建立科普小组,成立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组织2000多支、人数超过20万人,形成了覆盖全省城镇社区的科普工作体系。
四是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各级组织、人社部门将科学技术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计划,对新进公务员、在职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特别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科学决策意识和运用科学技术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十二五”期间,全省培训公务员500万人次,培训各类职业技能人员620万人次。各级科协扎实推进“科普进机关”等活动,每年有10万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科普活动。省卫生医疗部门和学术团体通过学术直通车活动、基层义诊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深圳市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举办科学技术专题学习培训活动。肇庆市举办干部科技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公务员50万人次。
(四)整合资源,加强科学素质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青少年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进一步巩固。各级教育部门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加强对中小学校科学类课程骨干教师、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重视科学类校本课程开发,大力发展学生科技社团组织,举办教师实验能力交流展示和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组织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科普科技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展示成果1000多项,参加学生50万人次。举办科学类教师实验能力和教学成果交流研讨活动,累计近5000位科学教师展示优质课、教学设计成果。各级科协在全省中小学校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体验馆”、“青少年创新(创客)工作室”试点建设工作,创建200个示范单位,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有新的提高。各级科协联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普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工作,开发群众喜爱的科普(电子)图书、挂图、动漫、科普剧等优质科普资源,举办全省科普作品大赛和科普剧大赛,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科普作品,形成《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读本》等优质科普资源包,建立岭南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提升全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十二五”期间,省科协组织印发了科普挂图200多套600多万张、科普图书(口袋书)100多部300多万册、科普动漫50多部、科普声像10万张、科普游戏10多部、科普宣传折页100多种500多万张。省社科院组织编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现代产业知识干部读本》等系列科普丛书。
三是大众传媒科学传播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突显。各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普遍开设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技节目、科普栏目和科普信息平台,大力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广东广播电视台依托核心新闻栏目和公益广告,及时向公众宣传报道科学技术发展成就,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广电、卫生、消防、环保等部门通过公益广告,宣传和倡导科学生活的理念和常识。省卫计委开通“健康广东”官方微博及微信,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健康科普知识。省农业厅实施“信息进农家”行动,建立“农博士”、“菜篮子快讯”彩信等手机终端系统,及时准确地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农产品供给等信息。省气象局建立应急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气象微博群关注网友超过500万。省科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全省科普知识微漫画(微童话)创作大赛。广州市开设《S计划》电视科普节目,受众达1000万人次。肇庆市《生活锦囊》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台节目,佛山市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创新达人”科普活动,茂名市推进数字科技馆资源终端进社区,韶关、清远、梅州、汕尾、揭阳、潮州、云浮等市在地方电视台坚持开设《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大众传媒成为公众接受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
四是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的突破。广东科学中心、东莞科技博物馆、惠州科技馆等一批骨干科技场馆在公众科学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山市投资5.2亿元建设佛山科学馆新馆和青少年宫,广州科学中心、深圳科学中心、河源市新科技馆等一批科技场馆立项建设。深圳、东莞、河源等市新建设一批中小学校科技馆。全省建立各类科普教育基地1500多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100多个、科普画廊7500座、科普漂流书屋1500座、职工书屋1万多个、森林科普公园838个。省公安消防总队在全省创建消防主题公园、消防体验馆等宣传阵地。中山市全市24个镇(区)、279个社区都建有科普基础设施,惠州市各街道、社区都建有科普长廊、科普阅览室或活动室。
五是科普组织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科普组织、科普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建立科普志愿者注册、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全省成立各级科普志愿者服务组织1730支、人数达到50万人。省科协累计培训科普志愿者10000名,组织科普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公益活动500多场。省气象局建立一支包括国家、省、市、县气象专家在内的气象科普工作者队伍和由大学生、城镇居民和农村气象信息员、协理员组成的气象志愿者队伍。
同志们,“十二五”期间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著,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公众不断增长的科普需求和建设创新型广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部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尤其是少数欠发达地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施工作机制尚需建立完善;有些地方、部门对科学素质纲要职责定位不清晰,任务约束力不强,未能有效将科学素质纲要职责任务纳入工作计划部署;科普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面向农村群众、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资源短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二是经费投入普遍不足,科普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手段条件落后。一些地方、部门对工作投入不足,科普经费执行标准低。科协作为牵头协调部门,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激励性政策措施有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激励、考核机制尚待建立。公共传媒科学类节目、栏目内容未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缺乏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科学宣传教育平台。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宣传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等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意见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时期,也是全面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0年目标的决战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粤府办﹝2016﹞64号),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面向基层、服务民生,完善机制、继承创新,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精准发力、跨越发展,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筑牢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实现我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立适应创新型广东建设需求的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以上。
为此,“十三五”期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创新型广东、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度,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建设创新型广东”的主题,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和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省科技进步活动月等群众性科普活动,结合公众关注的流行疾病、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抵制邪教等民生热点问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应对发生在身边的事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的深入实施,促进公众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一是进一步突显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深入推进校内青少年科技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学习、认知、成长规律的科技创新活动“路线图”,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下简称STEM)领域后备人才培养的教改实验,“十三五”期间在全省有条件的中小学建立100所“STEM”教育实验项目学校。广泛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高校科学营、科学调查体验和中学生英才计划等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积极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交流展示平台,提升活动质量和水平。积极拓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实践探索新渠道,广泛动员组织科技专家、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开展科普报告进校园、科技馆进校园和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和示范工作,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校园科技馆、创新(创客)工作室等基础条件建设,加快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农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服务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食品安全、卫生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的生产生活理念,反对邪教迷信,帮助农村群众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科学素质水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云平台和基层综合性科学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促进“科普中国”乡村e站落地使用,大力普及“农博士”、“智农卡”和12136、农业APP和农业微信及农村科技网络书屋等平台,增强农民通过手机及移动平台及时了解掌握所需技术和信息,培养智慧农民。继续深入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惠民行动,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科普讲师团,推进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和科普能力建设。结合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强欠发达地区、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扶持边远山区建设科普基础设施。
三是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较快提升。适应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推动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和培训教材,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加强进城务工青年订单式技能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继续深入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职工技能竞赛”、“巾帼建功活动”、“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鼓励城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建功成才。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中共广东省委《2014—2018年广东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规划、培训和考核工作,完善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教育培训机制,推动将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教育培训,量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教育学习时间和内容,完善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作用,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素质培训。发挥领导干部学习网络平台的作用,丰富科学教育学习内容,推动“网上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积极举办高层次科技讲座和科普报告会,普及前沿科学、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观念,拓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视野,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公务员队伍的科学素质。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参加各类科普志愿活动。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
一是深入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构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将每年接受一定学时的科学教育培训纳入对教师考核的范围,建立省级骨干科学教师、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加强校内外专兼职科技教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继续教育、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教育成果化,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科学研究列入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将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加强中小学科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和教学指导,不断更新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特色科学教育工作室的建设,优化学校科学教育设施,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省命名建立150个“中小学特色科学教育基地”。
二是全面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和谐社区、美丽社区建设,合理开展安全、健康、消防、气象、地震等主题科普社区的示范工作,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工人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妇女之家等建设,建立健全社区科普示范体系。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安全、健康、环保进社区以及全国科普日等各类科普活动,帮助新居民提升自身素质、融入城镇生产生活,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在社区科普服务中的功能作用,推动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e站等服务平台的建立和使用。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科普组织,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管理和建设规划,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科普工作新格局。
三是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计划,加快广东公共科普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普中国”在广东落地使用,逐步建立功能全面、安全稳定的集科普信息云建设、优质科普信息资源集成与推送、共享与服务、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科普服务平台。组建科学家传播团队,提升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建设推广好岭南科普网、科普随手拍等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普微传播品牌。繁荣科普创作,大力开发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文章、科普视频、科普微电影、科普动漫、科普剧等科普资源。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纸质出版、网站传播、移动终端传播”等多渠道全媒体科学传播。强化科普信息精准推送服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满足公众对科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四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加大对公益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公共投入,优化和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功能。充分发挥各地科技馆、科普基础设施的独特作用,拓宽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积极推动公共科技馆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普公平普惠程度。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主题、专题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科技馆,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单位集合科普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和发展一批专业或产业科技博物馆、特色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等利用现有场所,建设中小学科技馆、学校少年宫和青少年创新(创客)工作室。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卫生保健等各类功能齐备的科普教育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省6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建有科普活动场所,发达地区70%以上的社区建有较完善的科普基础设施。
五是积极推进科普产业发展。推动将科普产品和研发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产业。依托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社团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机构,增强科普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科普产业化。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导向,加大科普创客模式的推广,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科普产品的研发、创作、设计、生产、流通,为科普创客搭建科普创意交流、科普产品开发和销售的科普创客服务平台。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线上科普产品交易平台,支持线下科普产品和服务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科普产业集聚,探索建立科普产业培育体系,建设科普产业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原创科普作(产)品示范基地,扶持科普出版、旅游、会展和新媒体等产业的发展,推动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普产业体系。
六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城镇社区、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推动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工作组织与管理、科技教育与传播、科普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社团的科普人才资源优势,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在职科研人员、传媒从业者参加科普志愿服务,大力推动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不断壮大专兼职科普人员队伍,发展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组织,建立科普志愿者公共服务平台,规范科普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推进科普人才的知识更新,加强科普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机制。
(四)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纲要实施工作机制
一是认真落实“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方针。积极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纲要实施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政策措施,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划计划,加强目标管理考核。
二是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纲要办和牵头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完善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机制。加强省直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协同推进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探索建立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与地方政府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共建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工作考核,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合力。
三是加大投入,改善纲要实施工作条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学素质工作的投入水平,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建立财政、税收等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科普事业,多渠道筹集纲要实施工作经费。
四是加强检查督促工作,促进各项工作均衡发展。建立《科学素质纲要》检查评估机制,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督促检查,适时对部门、地方的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工作任务。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同志们,全面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跨越发展,努力开创“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新局面,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