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国际合作促创新
所属:学会新闻 日期:2012-03-09 点击次数:493 次
广东省工研院国际合作促创新——层次高 技术强 领域广 国家多
科技日报记者 左朝胜
以世界的眼光谋划广东。国际科技合作,是广东省近年来,整合国际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举措。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下称“工研院”)作为广东省工业领域主体科研机构,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率先出击,积极探索,“十一五”以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按照“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思路,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国际科技合作层次高、产业支撑作用强、合作领域广、合作国家多等特点,逐步探索出以“平台—机制—人才—项目—成果”为特征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战略性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
层次高 大手笔
工研院以组建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乌研究院”)为标志,与国外大学、研究机构、基金会等建立合作关系,谱写了国际科技合作新篇章。
以与乌克兰合作为例,在科技部和广东省科技厅的正确领导下,工研院积极推进中乌研究院建设项目。2011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访乌时该项目被列入双边科技合作文件,并于基辅签订了合作协议。
乌克兰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它不仅有一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著名科研机构,而且还储备了许多关键领域的世界级高精尖科技成果,但其对外开放相对较晚,科研机构经济实力较弱,有将其高精尖科技成果向外转移的愿望和利益需求。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乌克兰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形成了互补性强、契合度高的合作基础。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市科技信息化局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联合共建中乌研究院。中乌研究院瞄准广东省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对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成熟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设立开放基金课题和实行客座专家制,创新技术要素资本化和人才智力要素资本化的激励机制,吸引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高级专家源源不断进驻开展研究工作。对转化成功的产业化项目,中乌研究院将采取股份制模式,工研院以土地和资金投入,乌方以技术入股共同设立项目公司,以此形成国际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领域广 满园春
工研院国际科技合作技术领域广泛,涉及先进制造、矿产资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卫生、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工研院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吸收国际一流技术成果、优秀智力资源,乃至境外资金,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新技术,应用于国内和省内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提升了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将工研院的优势技术输出,改变一直以来国际合作由我方单向技术引进、资金输出的局面,向双方技术交流、联合共同开发的新形式转变。这样保证了工研院在国际合作中各层次技术领域均能找到对口合作目标,全面拓展了国际科技合作领域。
在“引进来”方面,工研院紧密围绕广东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吸纳全球优势创新资源,着力提升广东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而辐射全国。近五年来,工研院共承接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多项,获得各级政府和企业资助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带动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例如工研院承担的2006年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新型热喷涂技术合作研究与应用”,该项目通过引进德国GTV公司先进的低温超音速火焰喷涂和三阳极等离子喷涂系统,结合工研院在热喷涂技术成果与国内广阔的市场应用潜力,共同研发了先进的喷枪和喷涂工艺,完全消化吸收先进的喷涂系统和工艺,形成低成本无氧/低氧涂层工业化完整技术,提升了我国新型热喷涂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水平。
工研院承担的2007年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工艺矿物自动检测新技术合作研究与应用”,该项目通过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JK矿物中心开展矿物自动定量检测系统的研究开发合作,利用工研院在稀有金属领域的研究优势,丰富和完善矿石工艺矿物学资源库,研究开发出适应于我国的选矿研究和矿山应用的矿物自动化定量检测系统,达到对矿石原料和选矿产品的快速准确检测,在国内建成了一个完善的自动化的工艺矿物实验室,为我国矿产资源选冶技术进步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工研院通过开展技术援助、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为工研院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如澳大利亚某上市公司在委托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未能取得满意结果的情况下,委托工研院对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某矿山进行选矿探索试验,目的是寻找经济有效的选矿工艺流程。工研院在小型探索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工艺条件及扩大试验研究。澳方对工研院提供的研究结果十分满意。在此基础上,该公司继续委托工研院进行优化试验和半工业扩大连续试验研究工作。工研院研制的新工艺流程有效地解决了澳大利亚难选矿的分离问题,澳方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并采用工研院提出的工艺流程进行了选厂设计,由工研院参与技术指导工作,从而扩大了工研院选矿技术优势的国际影响。
2008年,工研院研发的全自动多功能离子镀膜成套设备技术,具有全自动控制,可制备出硬度高、结合力强、膜层细腻、摩擦系数低的类金刚石膜和纳米多元多层涂层,其性能达到国外顶尖公司的同类水平,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受到意大利公司的青睐,积极主动向工研院采购该设备和技术,用于开发高性能工模具涂层。
2009年工研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承担的中巴甘蔗农业领域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工研院的技术援助以及新产品和先进工艺的应用,对巴基斯坦的甘蔗品种、田间管理、糖厂工艺和设备等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实现了巴基斯坦甘蔗增产、增糖的目标,促进巴基斯坦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品种和种质资源交换加速了工研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育种进程,为推广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地膜、农药、制糖助剂等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该项目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8月24日巴基斯坦扎尔达里总统及其代表团成员访问工研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就中巴甘蔗农业科研合作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国家多 眼界阔
“十一五”期间,工研院充分发挥“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平台优势,广泛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合作机构涉及乌克兰、俄罗斯、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十余个国家。特别是近年来,工研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的国家战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06年工研院承担了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激光加工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该项目通过联合俄罗斯科学院激光及信息工程研究院、工研院所属的粤鑫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激光国际合作中心,主要从激光微细加工、激光表面处理(熔敷)和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集激光工艺研究和应用于一体的中试基地。工研院还承办了第八届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国际研讨会,参会代表达200多人,其中俄方代表55人,来自28个单位,包括3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与会的专家学者通过研讨会增加相互了解,促进了双边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支撑强 促跨越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将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针对新的形势,工研院通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了多个创新平台和技术开发平台,开展并转化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先进焊接、表面工程、生物工程、装备制造、冶金技术、矿产开发、光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领域,通过引进技术再创新和企业主动参与联合开发,应对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
中乌研究院是具有国家层面战略意义的国际科技合作重大平台,将对我国航空航天工业、核电工业、轨道交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造船工业、能源工业、高端装备制造工业、电子信息产业、海洋工程行业等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对广东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工研院通过筛选一批重大专项,建设一批专业平台,辐射一批骨干企业,已初步显现以共建平台式的强大牵引带动作用。研究院正在开展的重大专项工作有:
核电重容重机类先进焊接生产成套装备关键技术开发。通过引进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核容器自动焊接技术,结合工研院在焊接材料、工艺和电源方面的优势,与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核电制造大型装备和技术的应用研究,将使我国摆脱在关键设备和技术方面对日本和欧洲的过度依赖,提升我国核电制造等重容重机行业的高效焊接自动化技术水平。
先进表面工程技术装备及应用。通过中乌研究院引进国外先进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爆炸喷涂、等离子超音速喷涂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表面工程技术装备以及技术,结合工研院丰富的涂层开发和产业化经验以及中国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开展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我国航天航空、钢铁冶金、地面燃机和包装印刷等行业,太阳能薄膜电池和LED 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的应用研究,迅速提升我国相关行业的的技术水平。
先进闪光焊接技术装备开发及工业应用研究。中乌研究院引进巴顿焊接研究所国际领先的成套先进闪光焊接装备及专业技术人才,从而迅速消化吸收巴顿所的先进闪光焊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闪光焊技术,快速提升国内闪光焊技术、工艺和装备方面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闪光对焊技术水平低下、发展缓慢的现状。
系列新型药芯焊丝制备技术研究。药芯焊丝材料、工艺和装备的成套技术是船舶制造、核电设备、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关键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巴顿焊接研究所的药芯焊丝制备技术、工艺以及设备设计、制造技术,能够快速提升国内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大大缩短自主研发周期,弥补国内低合金高强度钢用药芯焊丝制备方面的不足,提升我国药芯焊丝制造水平。
建平台 可持续
工研院通过国际合作,建设了一批的核心技术平台如,现代焊接装备与工艺研究平台。主要包括针对核电、造船、轨道交通、汽车等工业的焊接系统;针对弧焊、堆焊,各种厚板、薄板的焊接切割工艺,闪光焊、机器人空间曲线焊接工艺,异种材料焊接工艺,海洋工程的水下焊接工艺等开展研究。先进焊接材料研究平台。针对船舶制造、电子制造、轨道交通、核电重容重机、汽车等工业高端焊接材料需求,对包括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工业钢材等焊接用药芯焊丝和钎焊材料技术,特种模具钢冶金改性技术,光、电子封装微焊接材料、技术以及特种粉末材料制备技术等开展研究与开发。激光与高能束技术研究平台,研究先进激光、电子束加工系统技术,自动化激光焊接机器人集成系统、大功率光纤、碟片激光焊接、激光电弧复合焊接系统与工艺,激光快速成型制造装备与工艺、激光焊接焊缝跟踪与质量检测等。现代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包括物理/化学气相沉积等装备,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装备,电子束焊接、激光、等离子表面改性工艺及装备,低压等离子喷涂、离子镀等工艺及装备开发,开展针对各种新材料表面改性研究和薄膜材料性能及表征的研究等。生物组织焊接研究平台,主要开展高频电流、激光用于血管、胃肠、胆管、皮肤和神经等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无缝合外科手术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新模式 新天地
广东在以往国际科技合作实践中,大多是项目合作,但零散、短暂的项目合作难以带来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建立战略合作平台开展长期的科技合作才能有效整合国际创新资源。经过多年努力,工研院探索出以“平台—机制—人才—项目—成果”为特征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即建设合作平台,创新长效机制,集聚优秀人才,开展高端项目,创造一流成果。从工研院与俄罗斯科学院共建的“激光加工技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到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共建的“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的实践来看,该模式有效改变了以往重项目合作、轻资源集成和人才培养的现象,实现了国家、地方、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高效集成,实现国际科技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
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将结合广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与其他国家科研机构、大学等著名机构的合作。将以“中乌研究院”建设为工作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紧密合作。广东省人民政府已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广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将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共同合作打造广东工业创新公共平台。通过与国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不断丰富工研院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机制—人才—项目—成果””的内涵,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创新型国家开创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