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所属:学会新闻 日期:2012-02-16 点击次数:287 次
广东省材料学会理事、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杨国伟教授团队的“亚稳纳米材料生长的基础研究”、生命科学学院施苏华教授团队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广东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四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山大学占两项。中山大学医科翁建平教授牵头国内十家单位完成的“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科技成果荣获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颁奖大会2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杨国伟教授带领王成新、欧阳钢、杨玉华、王冰等团队成员坚持十几年的研究,相继建立起了普适性的亚稳纳米相成核、生长和相变的热力学理论即纳米热力学理论和基于连续介质力学和纳米热力学的纳米材料体系表面和界面能的理论,预言了一系列奇异的纳米尺度效应。这些理论除了澄清了一些亚稳纳米材料制备中有争议的基础问题,而且应用于亚稳纳米材料生长的理论设计,为材料学家跨过“炒菜”方式的制备研究,有目的地去探索新型亚稳纳米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这些理论研究不仅增加了人们关于纳米材料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一扇探索纳米材料应用之门。
施苏华教授与吴仲义、唐恬、周仁超、曾凯等团队成员研究的是非模式物种的分子学水平达尔文选择研究,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以红树为研究对象,解决了该领域长期探讨的难题。以前的生物遗传研究主要集中在拟南芥等模式生物方面,施苏华教授的团队提出了分子学水平的研究方法,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从功能基因和基因组水平探索海岸带高盐、缺氧和不稳定等环境胁迫下红树植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分子模式与机制,并取得了成功。由于是非模式植物,红树的研究数据很少,施苏华教授和团队成员为此跑遍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
翁建平教授带领团队成员自1990年开始,基于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在国家和省部级多项资助下,建立了初诊2型糖尿病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研究了新治疗方案中胰岛素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在国内率先建立并应用三种胰岛功能评估技术,结合糖尿病遗传学的新发现,提高了临床个体化诊治水平。从2004年开始,本项目建立的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已在国内1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对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治疗达标率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人员有李延兵、纪立农、朱大龙、程桦、田浩明、周智广、曾龙驿、时立新、罗佐杰等。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授予8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