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研发新型材料 神奇"药膏"专治洋设备水土不服
所属:行业新闻 日期:2012-11-02 点击次数:778 次
据《劳动报》报道,为国外设备看“专家门诊”,在火灾中作为“隐形”安全卫士守护生命。由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研发的一系列新型材料成果,将亮相工博会高校展区。
一条看似普通的线缆,能自动探测到其长度范围内任一点的高温,并发出火警预报。原来,这条线缆由智能NTC感温材料制成,这一新成果未来有望成为火场中的“生命守护者”。
据介绍,由于材料的物理特性,智能NTC感温材料制成的火灾报警传感器可以制作成线缆状,能自动探测到其长度范围内任一点的高温。并且,它还可长期重复使用并且不具破坏性,对于其它电子传感设备无法克服的环境大敌——污染、灰尘、潮湿、腐蚀等,也都能应对自如。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的室内室外、多雨雾风沙的露天环境、各种工业场所、易燃易爆的危险场合等。
新型智能NTC感温材料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并可以将温度变化转化为一定的电信号变化。结合电脑和通信技术进行信号处理,便可在达到预警温度前发出警报,通知人员撤离或者消防队救灾。
不仅是人,连设备到异国他乡都会出现“水土不服”。而由复旦科研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粘接剂,就能为核电装置关键器件看“专家门诊”,极大地降低由于材料腐蚀所造成的有害物质泄漏风险,提高核电站的综合安全系数。
据悉,我国秦山核电站三期的两台核电机组就曾是复旦团队的“问诊对象”。原来,在国外经过测试寿命长达40年的传热管,在秦山实际运行不到3 年,就出现了问题。经检测发现,原来这种国外进口的钛管,由于在中国海洋、气候环境的多种特定因素交互作用下,其表面出现了罕见的失效“病症”,如低温海水下出现了氢鼓泡、氢脆等现象。
对此,科研团队开出了自己的综合“治疗和调理”的“药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钛管、钛板上涂敷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复合黏接剂,好比给容易传热管 “受伤”的“皮肤”涂上了一层保护“药膏”。据项目负责人杨振国教授介绍,该高分子材料内部所含的不同组分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保护对象”应对不同的恶劣环境和腐蚀风险,可谓是一种预防腐蚀的多功能“药膏”。
( 来源:东方网)